【中华英才】独家解密“毛氏书童”的红墙岁月与跌宕人生(图) |
|
|
|
独家解密“毛氏书童”的红墙岁月与跌宕人生
王文祥
从毛泽东书童到书法大家
他“吸纳百家,师承多家,自成一家”,对中国历代书法进行整饬、美化,取其精华全面继承;他用13体书法创作出各67首毛泽东诗词,形成了13大系列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;他说,要让子孙后代在学写13体书法的同时,学习、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和精神境界,全面吸收祖国书法文化的精华,把中国书法传承下去。
文/《中华英才》记者 周耿宁 图/张和
走近王文祥,你会发现,他的精神世界全然进入到了书法艺术的唯美境界。
在他100多平米的家中,挂满了自己用各种字体书写的毛泽东诗词;20平米书房的一大排书柜上,摞满了10多年来书写的大叠大叠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;客厅正墙一幅用毛体书法写就的丈二长幅毛泽东诗词《沁园春>#8226;雪》,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,错落有致,大气磅礴,令人赏心悦目。加之室内摆挂着的毛主席塑像与毛泽东亲友的合影照,凸显出了主人对毛泽东主席特殊而深厚的情感,使人备感亲切。
历经10年,他用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汉简、章草、草书、行草、行书、魏碑、楷书、瘦金和毛体等13种书体,分别写就了67首毛泽东诗词。这些风格各异的书法,洋洋洒洒,形成了13大系列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。同时,他还把繁复的书法史、书法理论,梳理得简单、明了。如此庞大的工程,在我国书法史上可谓史无前例。
其独特的构思与创意,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。中央文献出版社慧眼识珠,对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给予了高度认可,即将出版这套《书法集》,公诸于众。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为这套《书法集》作序称:“其甲骨文典雅庄重,错落有致;金文凝练厚重,疏密参差;小篆字取纵势,流美修长;隶书蚕头燕尾俏丽,左撇右捺夸张;汉简收放天成,朴茂典雅;章草简约凝重,淳雅质朴;草书笔走龙蛇,气象万千;行草笔画圆润,多姿多彩;行书流动活泼,沉着稳健;魏碑结构谨慎,挺括有力;楷书字型规范,法度严整;瘦金书给人剖筋露骨之感;毛体书刚健秀美,磅礴典雅。”
那么,10年前已年过花甲的王文祥,为什么要用13种书体来诠释毛泽东诗词,这其中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和理想,期间又历经了怎样的艰辛?这“毛氏书童”的称号又是从何而来?
面对本刊记者,如今年逾七旬的王文祥,以超然的心态,道出了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书法情缘。
在美化与传承中尽享中国书法的意象美
13体书法、67首毛泽东诗词,构成了13大系列的书法宏篇。一个人要完成如此庞大的书法工程,谈何容易。可王文祥却说,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,越写越有自信,最终写出了这13体书法的毛泽东诗词。
轻松的言谈背后,却是始终不渝的坚守和默默辛勤的耕耘。
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,是诗与史的完美结合,既记录了中国革命发展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,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是中国文化的瑰宝。王文祥决心要借助书法将其传扬下去。
10年来,王文祥几乎放弃了一切休闲娱乐,每天都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,一天要写十一二个小时,常常是老伴把饭热了又热,叫了又叫,还不见他停住手中的笔;久站腰疼了就躺躺,起来后接着写。他说,自己在书写时似乎感觉不到饿和困,好像进人了一个超凡脱俗
的境界,有一种特别的享受。“书法是抽象的艺术,它反映世间万物的景象,给人以意象、意境的美,人们对意境美的追求是无限的。”这是王文祥酷爱书法的一大理念。
“一般情况,一段时间我会专写一种字体。写小篆时,满脑子都是篆书,就不能同时写别的字体,怕串了,字体变形。”王文祥以这种方式,从楷书写起,再写隶书、魏碑、瘦金体。接着,才是行书、草书、小篆,然后才进一步把甲骨文攻下来。他说,先写好了静态书法,就给后来的动态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这也是从毛主席那里得到的书法真传。
一开始,他并没有计划要写多少种字体,想着若是能把楷、隶、行、草、篆书写好就很不容易了,更没想到最后竟写出了13种书体的毛泽东诗词。“5种、8种、10种、13种,一步步循序渐进,越写越有信心,不知不觉就写了10年,才有了今天的成果。”王文祥为自己的坚守而取得如此丰厚的收获,深感欣慰。
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,书写的难度很大。为了写好古老的甲骨文,王文祥要查看很多资料,国家图书馆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,甲骨文词典、汇编之类的书,凡是能找到的他都读了个遍。
王文祥介绍说,传到现在的甲骨文,经专家认定的只有1700左右,而毛泽东诗词中的一些字,已超出此范围,在现有的甲骨文中找不到。王文祥便在 “造字”方法上下功夫。
王文祥创造性地以甲骨文的六种成字方法,即所谓的“六书”为基础,用现存的甲骨文偏旁、部首进行拼对,再核对大量资料,组成新字。比如“飒爽英姿”的“飒”字,他就用现有甲骨文中的“立”和“风”字拼组而成。如遇到无法拼组的字,他就用与甲骨文同时期的金文来代替。并且,只用商周时期的金文,而不用秦汉及以后的金文,为的是使写出的甲骨文更加准确,且彼此相融。如遇某一首诗中有需要拼组的字,他便会停下笔来,查阅大量资料,拼组完成后,先用较差的纸练上几遍,才开始着笔,力求一气呵成。每当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,他就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不已。
王文祥深谙,不同时代的书法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,如今创作的书法就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,因此必须进行整饬。为了尽量做到准确,他对所写的每一种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入微的剖析。
比如,隶书是小篆的快写法。王文祥比较了历代的隶书,认为汉隶较为优美,就在此基础上,参考汉碑和出土的帖、残纸、瓦文、钱币上的泉文等,抓住字的结构,在结体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美化和创新,最后选择最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字体,使13体书法各具面貌,字字“精道”。
再如,魏碑石南北朝时期北魏书法的总称,长枪大戟,气势磅礴,后人一直在不断创新;楷书,他认为首推唐代大家颜真卿、柳公权的最为优美,因此就以他们的书法作为主要参照;在写瘦金体时,王文祥发现宋徽宗虽是一个亡国之君,却是个艺术天才,对瘦金体书法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,值得参照;而汉简现存出土的虽有几十万片之多,但这种字体却很少有人写,所以现在很难看见了。王文祥想,一定要把它们整理出来,传承下去。.
书法传承关乎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安全
那么,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功夫去搞这么一个庞大的书法工程呢?面对这个问题,王文祥道出了内心的忧虑。
他说,中国书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可是,现在居然听到了“中国书法还能坚持多久”的论调,这让他感到十分凉讶和伤感。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之后,他认为有此论调也并非偶然。
他看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,就是近些年来,毛笔书写课程已逐渐淡出中小学课堂,大多数孩子都不会用毛笔,更谈不上写书法了。可是,我们的邻国日本、韩国却比较重视,甚要还跟我们争做书法的鼻祖。王文祥对此非常忧心,只要一有机会就呼吁:“这是事关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大问题,很严峻,不容忽视。”同时,他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忧虑。他说:“现在的书法界,看上去轰轰烈烈,可实际上不少人远离了中国书法的传统和规范。特别是一些 ‘名人’的社会导向不对,自己的书法还不过关,字的间架结构还没弄清楚,就写草书,写得线条慵懒、拖沓、迟疑、呆滞,结字松散,还到处宣传。大家以为这些是好的书法,孩子们就跟着学。这样下去,中国书法就一代不如一代了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,端 正书风和文风至关重要。因此急需做一些基础工作加以拯救。”
为此,王文祥理直气壮地说,当今盛世,是一个出艺术大家的时代,应该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。书法作为中国汉语文字的载体,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母的地位,它的传承影响到中国软实力的问题。所以,把甲骨文等13种书法种类进行梳理、整饬很有意义。他还透露,现在有几种文字已近断代,很少有人写了。甲骨文和金文只有很少的专家写过少量诗文;小篆大多只用在刻章上;章草、汉简都已基本断代了,知道的人更少。他痛心地说:“这太可惜了,老祖宗传给我们这么多的好东西,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失传啊!”
王文祥对有些书法理论生涩、让初学者摸不到头脑的情形感到担忧,总想着为此做些实实在在的事。他用了几年时间,梳理、整理出了书法简史《十三体书法源流》和书法理论《中国书法理论指要》。对此,他感慨地说:“中国古代书法的审美价值是永存的。我是‘吸纳百家,师承多家,自成一家’,13体书法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‘整饬、提纯、扶壮、美化’的过程,而不是简单的模仿,是取其精华全面继承。我想把传统的书法加以整理、梳理、简化,写出规范的体例,供学生们参照,有利于年轻人的学习,从而摒弃社会上一些丑陋病怪、胡勾乱抹的萎靡之风。同时,让子孙后代从书法的练习中,全面吸收祖国书法文化的精髓,重树刚健秀美、磅礴典雅、雄浑瑰丽的一代新风,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很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“毛氏书童”的由来与弥足珍贵的记忆
王文祥与书法结缘,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。
1940年,王文祥出生在河北省抚宁县山羊寨。父亲是中共地下工作者,爱好书法,后来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书法家。也许是家庭的熏陶,从7岁上小学起,王文祥总是学校里的书写第一名,老师也夸他天赋好。学校的黑板报成了他的“专利”,王文祥因此成了学校的名人,书法便成了他的特长和除读书之外最大的爱好。
1964年9月,刚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文祥,因品学兼优,加之写着一手好字和俄语好的优势,被选中直接分配到了中南海“西楼”,当上了毛泽东主席的图书管理员。
当时,毛主席就生活工作在中南海的丰泽园紫云轩,需要看什么书,都由秘书田家英到图书馆来取,并要求王文祥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尽快找到。有时,毛主席要一些典故的出处,也要求他们能够迅速查到。王文祥说,那是他各方面进步最快的一段时光。毛主席读的书囊括古今中外,涉猎甚广,还经常爱看一些书法方面的书,所以要求图书馆的书要尽量齐全。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毛主席秘书田家英,总是带着王文祥去北京图书馆或荣宝斋买书、借书。更庆幸的是,田家英是个才华横溢的史学家,王文祥就常常请教一些读书时遇到的问题。那时,田家英想写一部《清代通史》,看到王文祥勤快好学,字又写得好,就让他帮着收集相关资料。有一次,田家英带着王文祥去荣宝斋买书,遇到熟人,那人问:“田主任,这位年轻同志是谁?”田家英随口答道:“毛主席书童”。正是田家英对王文祥的这一爱称,使“毛氏书童”的雅号从此在中南海部分人中渐渐传开。
王文祥回忆说,当时因工作关系,他常到田家英办公室去,幸运地看到了一些毛主席的书法手稿。从那时起,毛泽东书法的大气磅礴、刚健秀美就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。
此外,曾任毛主席秘书的胡乔木同志,也非常关心毛主席的藏书。王文祥回忆说:“他把自己的稿费捐出给毛主席买书。有时,他会从外地为毛主席买回来许多书,送到图书馆来,就教我如何分类。”每到这时,王文祥总是跟着跑前跑后,搬上搬下,忙得汗流侠背。另外,中南海的纪律很严,不论谁打听有关毛主席的生活,哪怕是问“看什么书”之类的,王文祥都严守纪律,只字不吐。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毛主席身边几位重要领导的好评和信任。对此,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与感激。
在中南海工作的岁月里,王文祥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亲眼见到毛主席。他回忆说,有一天,他把这一心愿告诉了田家英。由于机会不成熟,并未马上如愿。他就缠着田家英说:“我做梦都想见到毛主席,请带我去吧。”田家英被他急迫的渴望打动了,就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让王文祥去买些毛主席需要的碑拓和书帖,等送给毛主席时,带他一起去。王文祥听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,一股脑儿跑遍了北京的大小书店,买回了一大摞碑拓和书帖。很快,毛主席从外地视察回来,得到允许后,田家英带着王文祥来到了毛主席办公室。一进门,田家英就提高声音道:“主席,您要的字帖都找来了。我给您请了个小书童,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,他的书法写得挺好。”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看书,看到他俩进来,就往前欠了欠身,用慈祥的目光打量着王文祥,并伸出手来,边握着手边温和地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啊?”王文祥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,手不住地颤抖着,赶紧回答。毛主席打趣地说:“你的名字很好,搞文化一定吉祥。”接着又问:“你的书祛是颜体,还是柳体啊?”王文祥急忙答道:“我什么体都学,特别喜欢您老人家的诗词和书法。”毛主席说:“不要学我的,学歪了,要学大家的,从楷书学起。楷书当学颜,把字写规矩了,再写其它体。”这仅仅10来分钟的对话,让王文祥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与满足,深感受益终身,永生难忘。至今,王文祥谈起那段弥足珍贵的往事,仍激动难抑,目光中溢出一种浓浓的幸福感。
用坚守与辛勤迎接改革开放的春天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。
1966年史无前例的“文革”开始了,田家英在冤屈中去世。王文祥因受牵连,又不能按要求交待所谓的罪行,被下放到了“五七干校”劳动,一待就是10年。
那时,每天都是军事化的作息,早晨吹号起床,吃饭前还要唱语录歌表忠心。王文祥回忆说:“我们是从毛主席身边出来的,深受主席人格的感染,知道他老人家是反对这一套形式主义做法的,领队一看我唱语录歌总比别人低八度,就喊:‘王文祥出列’,其实我是在裤缝上划着字呢!”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,王文祥一心想的就是找机会写他的书法,所以就常常用手指在身上划,或是用小棍儿在土地上写。总想着,这个字甲骨文怎么写?那个字金文怎么写?身边没有什么可参考的东西,就动用脑子里储存着的、在中南海工作时看到的各种书法,边回忆边写,内心坚定地认为“党育我才必有用”。
一晃10年过去了。“文革”后期,王文祥不顾个人安危,写了《中办冤案何其多》、《中办五七干校怎么迫害革命老干部》等文章上书党中央,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,并得到被平反的杨尚昆同志的夸赞:“你的文章为清算‘四人帮’的罪行提供了炮弹,你为党立了一功。”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王文祥先后在人民大会堂、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央统战部工作,直接参与了我国经济特区及香港、澳门回归的调研和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,工作范围涉猎广泛。王文祥就想,若是把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和相关文件、资料记录下来,将很有价值。于是,他就用业余时间不停地写书,几年间接二连三出版了《经济特区》、《港澳手册》、《台湾手册》、《香港澳门百科全书》、《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手册》、《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》、《全国名产趣谈》和《书画源流》等1300多万字的编著,还与人合作主编了3000多万字的各类图书,编审图书200多本,并多次荣获“图书精品奖,成果斐然。
1996,他还和赵朴初等人共同发起筹办了中国收藏家协会,并主持协会的工作。后来又先后担任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社副社长、副总编辑等职。2000年王文祥退休了,才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酝酿已久的毛泽东诗词书法的创作中,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。
以虔诚之心感悟毛体书法的艺术魅力
“用毛体来写67首毛主席诗词,我是最后才敢写的。因为,我总是非常担心,写不好会影响毛主席的形象,所以非常慎重,一直是诚惶诚恐的。毛主席的字是行草书,是动态书法,很不好写。我在写完了甲骨文后,才开始进行毛体的书写。我一直带着一种非常崇敬、崇拜和虔诚的心来书写的。”王文祥透露,毛泽东的67首诗词,其中用手笔写出的有35首,还有32首一直没用毛笔书写过。这次,他就是将毛泽东的67首诗词,全都用毛体书法摹写出来,以实现多年的夙愿。他说:“我决心一定要把它们写出来,供世人欣赏,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
说到对毛泽东书法的感悟,王文祥激情满怀。他说,毛主席的书法是勤奋和天资的完美结合,师承多家,自成一家,作为当代的行草书圣,是世人公认的。人们在欣赏毛主席书法的功力、技巧、风格美的同时,更应该学习他的学养、风范、智慧和高尚的情操。
经过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和对书法理论的深刻认识,王文祥概括出了中国书法的“四美”,即线条美、结字美、墨色美和章法美。他说,书法是线条的艺术,好的书法,必须是刚劲有力、泼辣奔崩,刚如壮士舞剑,柔若美女漫舞;结字美,指的是处理好汉字的联结、搭配和组合,理好字的“主”与“次”、 “违”与“和”、“欹”与“正”、 “虚”与“实”四种关系;墨色是书法的血肉,墨色美就是水墨调和,浓与淡、枯与澄、燥与润相互和谐;章法美,就是整幅书法作品通过字形的大小开合、线条的疾徐节奏、墨韵的浓淡变化,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而毛主席的书法就是“四美”的典范。
王文祥坦言,自己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,惟有通过书写毛泽东诗词加以表达。他说:“46年前,见到毛主席时,我说的‘我最喜欢您老人家的诗词和书法,这句话,我一直把这句话当成是对毛主席的一个承诺和他留给我的一份作业。如今,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承诺,完成了这份沉甸甸的作业。我想,就把它作为一份献给毛主席117周年诞辰的礼物吧。”
“通过传承13体书法,把优美的毛体书法,扎扎实实传给子孙后代,并不断发扬光大,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多么伟大,我们要全面地继承,从而增强孩子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凝聚力。”这是王文祥最大的心愿。
王文祥热爱毛主席,“毛氏书童”是他最珍爱的称呼。他说,毛主席的小名叫 “石三讶子”,自己的小名叫“石头”,他庆幸拥有这样的机缘巧合。最初,母亲是希望他能像石头一样坚强地与命运抗争。后来,他又把学习毛主席的品格与情操作为了自己一生的课题,在任何艰难的岁月里都坚定顽强而不屈服。
2007年,王文祥写过一首《石头赋》的千字文,通篇寄情于石,表达了对石头的深清赞美一一
地球一团火,烈焰高万丈,固态则为石,液态称岩浆,……石是山川万物、生命和一切文明之基……石是中华文明的载体……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……
我爱石之坚贞的品格,她从不柔媚悦人;我爱石之沉静,她从不随波逐流;我爱石之温润,她令人可敬可亲。岁有春荣冬枯,石无朝华夕陨,春有百花秋有月,石无言语秀可餐……
我愿做高山石,她有傲骨而无傲气;我愿做贡石,虽价高位显,却无争宠、求荣、谋官、揽权之意……在通往文明富裕的大道上,我愿做海底石,虽亿万年沉默海底,但双手能托起大海。大海的万项波涛,不就是我的胸怀和风采吗?
以上对石的歌咏,体现出的正是王文祥无悔的人生追求与踏踏实实的为人做事之道。
|
|
|
|